“油茅”之外,金龙鱼的增长逻辑


利润率撑不起“油茅”的金龙鱼,能靠中央厨房的“平台”故事翻身吗?

10月30日,金龙鱼公布三季报,单季度扣非净利只有2.45亿元,几乎只有上一季度的1/10,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是腰斩。
带着“创业板募资规模最大IPO”的光环高调上市一年后,金龙鱼市值已大幅缩水近4600亿元,距离万亿目标渐行渐远。“油茅”的称呼,原先承载了市场对金龙鱼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的期待,如今已是令人唏嘘。
不过,近期机构牛散们却呈现出“越跌越买”的态势,认为金龙鱼估值已经“见底”。分析观点指出,金龙鱼的增长逻辑不只“油茅”,若中央厨房战略成功推进,金龙鱼有望从消费品牌变成一家“平台型”公司。
“爆雷”的三季报
数据显示,金龙鱼2021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627.25亿元,同比增长16.24%;净利润为36.81亿元,同比减少27.68%;扣非净利润为41.57亿元,同比减少33.61%。
其中,第三季度净利润7.11亿元,同比下降65.86%,扣非净利只有2.45亿元,去年同期该数值为33.97亿元,同比重挫92.89%;若与今年二季一季度的19.93亿元和19.19亿元,也环比下跌了一个量级。
今年整体来看,金龙鱼业绩股价均不及预期。1月8日,公司股价冲至145.62元的高点,市值近8000亿元。而截止11月1日收盘,股价为60.3元,市值不足3300亿,半年多跌幅近六成,市值缩水近4600亿元。
业绩下滑则主要源于原材料涨价。金龙鱼在三季报中指出,三季度业绩下滑有“原料涨价、零售渠道冲击、采购量下降”三大原因。
首先,今年以来,国际油脂油料价格屡创新高,反应到公司产品,虽然进行了一定幅度提价,但未能完全抵消影响。
另外,今年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好转,市场竞争加剧,公司零售渠道产品受到冲击,同时随着餐饮市场快速恢复,公司产品结构中毛利率较低的餐饮渠道产品销量占比提升。
而第三项是关于公司方面的主动调整。今年三季度内,公司的大豆采购量和压榨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虽然大豆压榨利润逐步恢复,但去年同期利润水平较高,因此本报告期压榨利润低于去年同期。这一调整实际上也与原料价格有关。
事实上,关于降采购,金龙鱼在8月12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就有透露:现在原材料价格属于近年来的高峰。
因为全球许多农产品目前库存处于较低状态,即使供需变化很小,对农产品价格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我们的采购非常谨慎。
原料涨价是行业性的,而金龙鱼作为国内粮油龙头,下一步如何走,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有投资者提问,如果下半年原材料成本持续提升,公司会不会酌情提价?
金龙鱼表示,公司产品可以分为中高端产品和相对流通型的产品,流通型产品的售价会随原材料价格行情进行调整;而中高端产品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在原材料价格没有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不会提价,同时我们通常也不会领先于行业进行涨价。
关于抗风险能力,金龙鱼进一步表示:公司的偿债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公司流动比率为1.3,资产负债率也不高,所以长短期偿债能力都比较良好。我们的大部分借款是用于日常营运资金,所以几乎没有偿债能力方面的风险。
市场不认“油茅”?
为何金龙鱼底气这么硬,宁可“不赚钱”也坚决不提价?
或许是因为母集团确实财力够雄厚,资料显示,其灵魂人物郭孔丰,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侄子。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影响下,负责管理家族粮油生意的郭孔丰回国考察。同年,便在深圳迅速投资建立了第一家油脂加工厂,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如今三十余年过去,金龙鱼已然成为国内最大的粮油品牌,几无对手。2019年数据显示,公司小包装油、米、面粉等产品市占率分别为 39.8%、18.4%及 26.7%,具有较明显的龙头优势。
去年10月,金龙鱼带着“创业板史上募资规模最大IPO”的光环高调上市,被市场称为“油茅”,然而却因为利润不及预期,股价陷入“上市即巅峰”的尴尬境地。
有分析观点指出,“油茅”毛利率上不去,或主要与渠道有关。目前公司粮油市场覆盖率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而销售模式上直销比例偏低,对经销商较为依赖,因此产品定价权不完全在自己手中,而是在经销商手中。在其看来,若金龙鱼摆脱渠道束缚,将定价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存量市场中,会显著提升盈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金龙鱼目前在市场上争议较大,似乎已有机构势力开始“抄底”加仓。
截止11月1日的20日内,港资净流入达到3.9亿,融资融券净流入达到1.27亿,而期间公司股价跌幅为17.68%,能够侧面看出机构对金龙鱼保持关注与看好,正在“越跌越买”。
另一方面,三季报显示,十大流通股东中有四位是新进,包括中信旗下的天弘中证食品饮料指数基金、新熙投资(海南)有限公司、林园手中一支私募、以及个人股东刘大鹏。
图片来源:choice
其中,知名私募大佬林园旗下已有4只基金出现在金龙鱼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分列金龙鱼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大流通股东。相比二季度末新进一只基金。目前上述林园旗下4只私募产品合计持有金龙鱼446.89万股。
自金龙鱼上市以来,林园便积极建仓,坚定看好。在去年末的一次论坛上,其曾这样解释自己选择金龙鱼的逻辑——“投嘴巴”。林园表示,投资一定要产出无限大的,不是靠人创造利润的最保险。
中央厨房:第二增长曲线?
上述机构为何看好金龙鱼,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看好的不是当前的利润率和业绩,而是公司的经营团队,以及“中央厨房”业务的未来空间。
今年10月,也就是上市一周年之际,金龙鱼总裁穆彦魁宣布公司将开始拓展中央厨房产线——丰厨。
其认为,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依赖”外卖,带给中央厨房产品广阔的市场空间。丰厨中央厨房园区将覆盖中央厨房各类业务及全品类产品,满足国人对营养健康、功能性食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根据华创证券估测的行业数据,目前中国团餐市场规模约1.5-2万亿元,中央厨房占整体餐饮行业规模30%-40%,近年来保持高个位数扩容,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事实上,预制菜等中央厨房产品已在B端C端较为普及。有业内人士指出,连锁餐饮看重的是口味一致,通过使用中央厨房产品,可以迅速实现标准化,甚至还能降低成本,很受中小商家欢迎。
有市场人士作出这样一个比喻,类比苹果的软硬服务一体的商业模式,金龙鱼的中央厨房是“闭环”的,打造的是基于食品“安全”考虑的商业模式。虽然重资产,但如果能成功运行,之后也比较难模仿复制。
另有分析观点指出,中央厨房作为重资产行业,进入门槛极高,不仅要求高效的供应链平台、一定的产业链规模、充分的客户资源,同时对食品安全、经营效率和研发创新等都存在较高的要求,难度大,风险高,当然回报也会丰厚。
关于布局进度,金龙鱼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目前杭州、重庆、廊坊、西安等地项目正在筹建中,预计最快今年年底杭州项目会建成,产品范围可能会涵盖营养餐、便当以及其他特定的成品及半成品餐食类产品。
不过,短期来看,中央厨房业务对于金龙鱼的业绩或许帮助有限。
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最新预测,金龙鱼2021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为45.14亿元,同比减少24.78%,维持金龙鱼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位70元。以11月1日收盘价60.3元计算,较目标价有16%的上行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中金自2020年年报与2021年中报后,第三次下调金龙鱼的目标价与业绩预测。当前目标价70元,较中报后目标价95元,下调26%,降幅也远超此前的4.3%与14%。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