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好医生跑通转型“困局”了吗?


想打造“中国版凯撒医疗”的马明哲,多年来一度效仿美国巨头“医疗、保险相协调”的HMO模式,而纵观过往五年,平安健康内部不断调整战略,“变局”不断。从盈利结果来看,去“阿里化”后的平安健康似乎并没有将转型“困局”彻底跑通。

于马明哲而言,平安健康的身份从一开始或许就不是一个“造血者”,更像是一个“整合者”。
“强调医疗、保险深度协同,会员收取保险费用后从集团体系内的医疗机构获取医疗资源,而医疗机构的成本则通过保费覆盖。”这种降本增效的闭环模式,便是美国HMO(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模式鼻祖——凯撒医疗的成功之道。
作为美国最大的私立非营利性医疗系统,凯撒医疗集团在控制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世人的肯定。而作为中国HMO模式的先行者,马明哲将他的“凯撒梦”注入了平安好医生(以下简称“平安健康”)。
自港交所上市以来,平安健康的使命从不仅仅是发展互联网医疗业务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则是作为整合者参与集团内、外部资源的融合。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变数不断,叠加中国与美国医疗体系制度的截然不同,一意孤行HMO模式似乎并不能奏效。
如今,距阿里系被“驱逐”三年,曾展望在2021年盈利的老掌舵人王涛也另起炉灶。在阳光保险的扶持下创立了阳光医生,而反观后王涛时代的平安好医生,持续亏损的业绩也让大众对“资质平庸”的新船长充满担忧......
营收下降16%,平安健康累计亏损逾60亿
2015年,“互联网+”的风潮下,平安好医生应运而生。
时过境迁,曾投后估值创下了全球在线医疗领域最大单笔融资以及A轮最高估值两项纪录的“互联网医疗第一股”,成立八年后也难逃亏损。
3月14日,平安好医生发布了2022年全年业绩报告,公告内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6亿元,同比下降16%,净亏损6.11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净亏损15.39亿元下降了60.3%。
具体业务拆分来看,医疗服务板块实现了25.47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其中下半年医疗服务板块收入环比上升25.1%,占比从2021年的34%升至41%,毛利率为36.2%,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
而健康服务板块实现了36.13亿元的收入,同比下降25.3%。其中下半年健康服务板块收入环比增长13.0%。报告期内,健康服务板块毛利率为21.1%,同比提升4.3个百分点。
次日业绩发布会上,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方蔚豪等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回答了营收下降、盈亏预期、战略转型等问题。
平安健康表示,医疗板块收入增长平缓,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一次性因素,使得公司的药品销售相关收入减少;下半年一次性因素减弱,对药品物流负面影响减少;同时公司为平安集团综合金融用户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收入增长迅速,使得环比收入实现增长。
健康服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与管理式医疗战略关联度较低、盈利能力也较低的部分实物类业务收入减少,需要线下履约的健康服务项目。
而这并非是平安好医生首次亏损。财报数据显示,2015-2019年,平安好医生的营收分别为2.79亿元、6.01亿元、18.68亿元、33.38亿元、50.6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3亿元、-7.34亿元。
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68.66亿元,同比增长35.5%,但净亏损为9.485亿元,到了2021年,亏损更是高达15.38亿元。如此算来,成立八年至今,平安好医生已累计亏损约62亿。
而纵观二级市场,公司股价一路下跌,自2021年2月最高点的148.5港元,一路跌至去年11月4日的16.5港元,最大跌幅高达90%。截至3月15日晚间收盘,公司股价收报20.15港元/股,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政策不断变化,随之公司战略发展也不断变化。在2020年公司迎来新的领导人之际,公司也从以前的“Allin C端”转向“聚焦B端”。
此前在2020年的业绩发布会上,前董事长王涛曾表示,希望平安好医生在2021年实现盈亏平衡,然而随着王涛离开,这一目标也变得遥不可及。
去“阿里化”后,亏损依旧
近期,一则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的消息称,阳光保险集团旗下企业投资了王涛的昱极科技,金额高达数亿元,并且通过该投资打造了阳光医生。
而王涛作为曾经深度参与平安好医生打造的重要人物,于2020年5月突然宣布离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距离王涛的离开和方蔚豪的上位已过三年,王涛的“离别赠言”更像一语成谶。
如今来看,新帅方蔚豪接手平安健康三年,交出了三份年报:2020年亏损达9.5亿元,2021亏损达到15.4亿元,而2022年也亏损至6.11亿元。
回看王涛的履历,作为资深互联网老将,2004年加入阿里的王涛曾任职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兼阿里软件总裁职位。
2013年,王涛受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邀请,在任八年间,王涛领导的平安好医生完成2018年上市,并一举突破千亿市值。
在加入平安健康之际,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让好医生创始人王涛保留从阿里巴巴带来的互联网基因,帮助平安健康发展。
而在当时,互联网基因被一度认为包括跑马圈地、流血扩张等,业务增长速度比盈利预期更重要。四年后,好医生的市值突破千亿,但创始人王涛却因“个人原因”离任,由方蔚豪接任。
与王涛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不同,方蔚豪此前的工作经历一度被认为更适合平安。就在方蔚豪加入平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也正是他的老本行。
离任前夕,王涛表示希望好医生在2021年实现盈亏平衡。但是,在国内互联网行业野蛮扩张结束、平台监管变得更加严格的情况下,这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涛离任后,好医生的COO、CPO和CTO相继被免职。其中,首席产品官吴宗逊曾是淘宝商户平台事业部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王齐曾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副总裁;首席运营官白雪曾先后担任阿里巴巴人力资源总监、阿里巴巴市场总监、阿里巴巴客服总监等职位。
虽平安并未公开高层变动的真实原因,但市场一度猜测KPI才是很多高管团队集体离开的内因。如今来看,虽平安系从阿里系手里接管了好医生,但两年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变。
集团“输血”不断,“变局”、“困局”同在
相对于连年亏损的业绩数据,平安好医生运营指标稍好,但这一数据是在靠平安集团“输血”才得以实现的。
在平安好医生4亿多的注册用户中,来自平安集团插件导流占比46.2%,此外在过去几年里,包括平安人寿、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等平安系企业用“真金白银”支持平安好医生的业务发展。
在近几年平安好医生的前五大客户中,就出现多家包括平安寿险、平安银行、平安产险等附属公司。
此外,环球老虎财经从黑猫投诉平台注意到,有不少自称为平安普惠前员工的用户投诉“在职期间被强制购买平安好医生体检卡。而平安集团拥有约2亿个人金融用户,全部是巨大的支付方市场。
据悉,自2021年开始,平安好医生与上述平安附属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包括为平安寿险和平安产险用户提供在线问诊服务,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平安银行、平安普惠推出多种用户服务权益等,或将进一步加重平安好医生对平安集团的依赖。
从平安好医生的商业模式来看,平安健康采取的是“HMO+家庭医生会员制+O2O”的商业模式,而特有的HMO模式也是马明哲想将平安打造成中国的凯撒医疗。
据悉,平安健康和平安集团推行的医疗保险体系被称为HMO。这种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旨在实现保险和医疗的深度协同。
在该体系中,HMO的运营方向会员收取保险费用,会员从体系内的医疗机构获取医疗资源,而这些医疗机构的维护运营成本则通过保费覆盖,而美国的凯撒医疗是该体系中最成功的例子。
但该模式在中国实则是“水土不服”的。尽管美国是世界上基础医学研究最发达、医疗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其医疗体系的开支却以昂贵和低效著称,且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医保体系。
因此,HMO模式在美国的成功是建立在医疗市场高度市场化程度和昂贵的医疗开支之上的。然而在中国,这种高度管制人为压低了医疗服务的价格,很难通过HMO模式进一步降低价格提升效率。
如此看来,试图转型的平安好医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摸索。
如需转载请与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未经上海鸣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021-80316510
